武科大教〔2017〕49号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幹意見》和《教育部關于開展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的通知》精神,結合《6774澳门永利“十三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為全面迎接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規範教學管理,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推進一流本科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強化教學主業,進一步夯實本科教學基礎地位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教學質量作為學校的生命線,把本科教學作為學校的安身立命之本。弘揚“厚德博學崇實去浮”的校訓精神,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引導師生全身心投入教學,強化教學主業意識,落實教授副教授為本科生授課制度,将承擔本科教學任務作為教授副教授聘用的基本條件。強化教學工作責任制,學校黨政一把手是學校教學質量的第一責任人,學院黨政一把手是學院教學質量的第一責任人,切實把提高教學質量落到實處。
二、深化校院二級管理,充分發揮學院教學工作主體作用
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精簡辦事流程,賦予學院更多的教學管理權限,充分發揮學院在教學工作中的主體作用。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建成學生教學事務OA系統,減少學生跨校區奔波,構建和諧高效教學管理模式。配齊配強學院教學管理人員,為教學管理人員提供各類業務培訓機會,并給予經費支持,對長期工作在教學管理與服務崗位的優秀人員,經學校專門考核認定,可以享受高一級别績效。
三、設置責任教授團隊,提升專業建設質量
按照“适應需求,優化結構,注重内涵,突出特色”的專業建設思路,圍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産業轉型升級需求,結合學校的發展規劃和實際,進一步優化專業結構與布局;對接行業産業發展,與企業合作共建相關專業;設置專業責任教授團隊,負責本專業的建設、發展與評估,每個團隊每年計算責任績效3-5萬元;實施專業動态調整、專業預警與退出機制,對第一志願報考率、就業率低的專業進行預警、隔年招生直至撤銷。
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推進大類招生與培養
把人才培養作為中心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圍繞培養“鋼鐵品質,社會英才”的總體目标,實施以分類培養為基礎的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适應社會需要的創新型、複合型、應用型高素質人才。适應國家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加快實施大類招生與培養,每學院設置1-2個專業類,低年級統一培養、高年級專業分流,學生可在專業大類中自主選擇專業,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完善專業輔修和雙學位培養制度,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促進複合人才培養。
五、加強課程建設,深化課堂教學模式改革
課程是教育教學最基礎的要素,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進圍繞課程建設為核心的,教學内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考核體系等方面的改革。加強在線課程建設,建成一批高質量的SPOC課程,上線一批在全國性網絡課程平台上有影響力的在線開放課程,引進一批一流高校優質MOOCs課程,拓寬學生視野。利用網絡課程資源,鼓勵教師采用“翻轉課堂”“翻轉訓練”“翻轉實驗”等“線上+線下”(O&O)相結合的多形式混合教學模式,将研究式、讨論式、案例式、PBL、CBL等教學形式落到實處;經認定的小班化研讨課程,教學工作量按2.0系數計算。鼓勵學校高端人才(院士、國家名師、長江學者、國家傑青、千人計劃等)為本科生開設前沿性、講座式課程,教學工作量按4.0系數計算。
六、強化“雙創”教育,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進一步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建設專兼職相結合的創新創業教師隊伍,完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群。将指導學生學科競賽和創業納入教師專業技術崗位評聘和年終績效考核。對在全國各類教育部認可的重大學科競賽中獲國家一等獎,或在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和“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獲國家銀獎的指導教師,在職稱評審中同等條件下可優先考慮;對在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和“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獲得國家金獎的指導教師,職稱直接晉升一級。
七、推進實踐教學改革,進一步提高實踐教學水平
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建設,建成校級實踐教學管理平台,規範實驗教學、實踐教學過程管理;加大實驗室開放力度,增設創新性、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項目,完善學分制管理,實現實驗課程項目化、預約制。設立實踐教學改革研究專項,開展校級實踐教學成果獎評審,鼓勵實驗教師自主設計實驗項目、自制實驗教學設備,學校予以認定相應工作量與績效,将實踐教學成果作為工程、實驗系列職稱評審的重要依據。
八、完善激勵機制,鼓勵教師全身心投入教學
嚴格執行《6774澳门永利學院(部)、直屬科研機構目标管理責任制實施辦法(試行)》文件,提高教學工作責任績效并落實到位。通過國家專業認證每專業計責任績效20萬元;出版十三五國家規劃教材每部計責任績效10萬元;獲批國家級教學工程項目每項計責任績效20萬元、省級教學工程項目每項計10萬元;網絡在線課程在全國性平台上線每門計責任績效2萬元;被認定為國家級網絡在線課程每門計責任績效10萬元,被認定為省級網絡在線課程每門計責任績效5萬元;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計責任績效55萬元、二等獎35萬元,獲省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計責任績效13萬元、二等獎8萬元、三等獎5萬元;獲批國家級教學研究項目每項計責任績效5萬元、省級教學研究項目每項計1萬元;發表教研論文每篇計責任績效A類1萬元、B類0.6萬元、C類0.3萬元;獲批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國家級每項計責任績效0.8萬元、省級每項計0.5萬元;獲國家級“互聯網+”大賽金獎計責任績效20萬元、銀獎10萬元、銅獎5萬元,獲省級“互聯網+”大賽金獎計責任績效5萬元、銀獎3萬元、銅獎2萬元;獲國家級“挑戰杯”“創青春”競賽一等獎計責任績效20萬元、二等獎10萬元、三等獎5萬元,獲省級“挑戰杯”“創青春”競賽特等獎計責任績效8萬元、一等獎5萬元、二等獎3萬元、三等獎2萬元;獲國家級學科與科技競賽獎,團隊項目特等獎計責任績效15萬元、一等獎10萬元、二等獎6萬元、三等獎4萬元,其他項目特等獎計責任績效10萬元、一等獎8萬元、二等獎3萬元、三等獎2萬元,個人項目特等獎計責任績效3萬元,一等獎2萬元,二等獎1萬元,三等獎0.5萬元。
九、健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着力推進評估認證工作
進一步加強校院兩級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健全院級教學督導隊伍,确保每個學院1-2名督導。繼續開展校内教學工作審核評估,實現校内教學評估常态化,将校内評估結果與學院年度考核和下一年度經費劃撥挂鈎。大力推進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醫學教育專業認證等認證與評估工作,對接受國家教育認證的專業,保證專項建設經費不低于100萬元。
十、加強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建設,提升教師教學能力
加強青年教師進企業鍛煉,繼續推進“青年教師深入企業行動計劃”。有針對性地對教師進行教學方法、課程設計、教育信息技術、在線課程建設等方面的專項培訓,每年各學院參加培訓的人數不少于教師數的20%,學校确保每年教學培訓經費不少于100萬元。不斷加強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建設,打造融教學研究、學習交流、技能培訓、能力提升于一體的“教師成長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