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科大教〔2015〕62号
為适應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進一步深化我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特在我校普通本科中開展基于分類分級教學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一、實施意義
以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為指導,以提高大學英語教育教學質量為目标,以學生語言應用能力培養為改革着力點,以信息化技術為支撐,通過對大學英語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教學内容、教學方法與手段等一系列改革,建立适應我校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充分體現“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個性化發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聽力、口語、閱讀、寫作等語言應用能力,促進英語教師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全面提升大學英語教學質量。
二、具體方案
(一)分類分級
分類:按照教育部關于《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規定,結合我校人才培養目标要求和教學資源現狀,以學生英語實際掌握情況為标準,将本科生按A、B、C三個類别組織英語教學。A類為各種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班,C類為藝術類、高水平運動員、新疆預科班學生,B類為除A類和C類以外的所有本科生。
分級:根據學生意願和英語水平,開展分級教學,鼓勵學生充分利用寒暑假自修英語,使學生能用一年時間修完兩年英語課程,節約課堂學習時間和課程學費,節約的時間可修讀英語拓展課程或其他課程。
(二)課程設置
全校本科生設置《大學英語》、《大學綜合英語》和拓展英語等課程,将每學期的《大學英語聽說》和《大學英語讀寫》兩門課程合并為《大學英語》一門課程。
各類别開設的具體課程和學分要求如下:
A類:大學綜合英語(一)、大學綜合英語(二)、大學綜合英語(三),分3學期教學,每學期4學分,共12學分。
B類:大學英語(一)、大學英語(二)、大學英語(三)、大學英語(四),分4學期教學,每學期3學分,共12學分。
C類:大學英語(一)、大學英語(二)、大學英語(三)、大學英語(四),分4學期教學,每學期3學分,共12學分。
(三)教學模式
轉變教育教學理念,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進行課堂教學,使教學活動實現由“教”向“學”的轉變,形成以教師引導和啟發、學生主動參與、積極互動為主要特征的教學模式。
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大學英語信息化教學平台(英語語言學習中心)建設,推進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改革。鼓勵教師建設、使用微課、SPOC和慕課,利用網上優質教育資源拓展教學内容,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四)考試考核和成績記載
每學期開學初組織各級别英語課程水平考試。期末英語考試成績達到80分及以上者,可利用假期自學高一級别的英語課程,開學初自願參加高一級别英語課程水平考試。英語課程水平考試成績達到60分及以上者,若學生自願認定該成績,該成績可記載為其該級别英語課程成績,并按學籍管理規定記載相應的學分和績點,該學生當學期可直接修讀更高一級别英語課程。英語課程水平考試成績未達到60分或成績通過但不願認定該成績者,本學期修讀原級别英語課程。
每學期期末組織當學期已開設的各級别英語課程期末考試,将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相結合,作為該級别英語課程成績,并按學籍管理規定記載相應的學分和績點。
低級别的英語課程成績合格,才有資格修讀高一級别的英語課程。
三、保障措施
(一)建設學校網絡課程平台、微課、SPOC和慕課,為英語教學改革提供更多的課程資源。加大英語語言學習中心建設的投入,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條件保障。
(二)加強教學研究,以教學改革促進教學團隊建設。引導教師積極參與教學研究,申報教研項目,對英語教學改革的重點難點進行專項研究,不斷提升教師教學水平,保障和提高英語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