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新聞網訊(通訊員尤澤冉)4月23日上午,永利聯合中國計算機學會青年計算機科技論壇(CCF YOCSEF)武漢分論壇于線上成功舉辦了技術論壇。本次論壇以“當信息安全遇到人工智能,是天作之合還是狹路相逢?”為主題,邀請伊利諾伊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以及我校的專家和學者作為嘉賓進行發言和技術思辨讨論。
本次論壇由永利副教授朱子奇、武漢理工大學教授李琳共同擔任執行主席,由中南民族大學教授葉正及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孫琨共同擔任線上執行主席。永利“紅色字節”黨支部、信息安全教工黨支部、華中農業大學信息學院大數據系黨支部共同為本活動提供會務和直播等方面的支持與協助。
活動邀約信息安全和人工智能領域相關專家學者,針對“當信息安全遇到人工智能,是天作之合還是狹路相逢?”進行主題讨論。介紹了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解決信息安全問題成為信息安全技術的發展方向,探讨了信息安全與人工智能的交叉與融中存在的若幹重要問題,把握人工智能和信息安全相融合未來發展的潛在機遇。

圖1 “當信息安全遇到人工智能,是天作之合還是狹路相逢?”技術論壇
論壇的引導發言環節邀請到美國伊利諾伊理工大學的謝尚玉博士、華中科技大學的李珩博士以及武漢大學的歐長海教授3位嘉賓。謝尚玉博士帶來了題為“基于深度學習的視頻識别系統的對抗攻擊和防禦”的引導發言,介紹了機器學習應用中廣泛存在得對抗攻擊,結合圖像和視頻領域分析當前主流對抗攻擊的局限性,并對其提出的廣泛适用的U3D攻擊模型進行講解。接着,李珩以“基于安卓惡意軟件的對抗樣本防禦研究”進行引導發言。他針對國内安卓生态介紹了當前安卓環境所面臨的安全威脅和人工智能方法在該領域的重要應用,并與傳統檢測方法進行對比,重點介紹了所研究的輕量級檢測方法。随後,歐長海以“機器學習側信道分析:原理、現狀與發展趨勢”為題目,介紹了側信道分析的原理和發展現狀。在基于機器學習的側信道分析應用中,他介紹了使用多層感知機進行密碼分析、逆向工程等案例。
思辨環節圍繞三個議題展開,分别為:(1)人工智能時代面臨哪些信息安全風險和挑戰?(2)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對于信息安全技術的發展帶來哪些機遇?(3)在人工智能和信息安全深度融合的大時代下,如何培養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的創新型複合型人才?
這三個問題也是目前人工智能與信息安全在行業和人才培養方面共同關心的問題。參與論壇的所有專家和老師就就以上問題進行了激烈的探讨。其中,永利教授李鵬在議題一中講到,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關系越來越緊密,首先要考慮數據本身的安全,比如脫敏;其次是用戶的安全,比如海豚聲攻擊;最後是技術上的安全,比如對抗攻擊。對于這類問題,需要更可靠的軟件和硬件技術進行防範。而對于議題二中“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為信息安全技術帶來新的挑戰”子問題,他認為在某種場景下,可以學習人的手勢對wifi信号造成的擾動信息,進而對人的姿勢進行推斷。這個例子說明人工智能如果和其他領域結合,會帶來更多的安全性挑戰。
與會人員從各自角度出發分享表述,不斷産生思維碰撞。例如在複合型人才培養方面,大家就“如何培養具備人工智能知識的信息安全專業人才,以及如何培養具備安全意識的人工智能專業人才”展開交流。武漢大學教授歐長海認為,這兩方面的人才是比較緊缺的,學生如果對人工智能感興趣,很支持他們從事相關研究。同時,要盡量突出安全特色,從考慮人工智能的安全性切入。伊利諾伊理工大學博士謝尚玉表明,在自己曾經參加過的一個案例中,要對用戶行為進行風險預測,但又不能過多獲取用戶的隐私數據,因此采用了同态加密的技術。故而一些大企業給學生提供的part time實習機會可以把研究應用到實際中,這是一個不錯的模式。華中科技大學程孟凡教授則認為,目前的課程設置方面以計算機為主,同時包含了很多交叉的課程,但是要把所有知識講的很深入是很難的。因此,科研上可以有更多的交流和協同的機制,不同學科領域之間融合的接口對行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圖2 參會者雲合影
本次論壇曆時三個多小時,吸引了100餘人線上參與,通過引導發言、論壇思辨,讨論了信息安全和人工智能發展中的主要問題和困惑,探讨了如何培養具備安全意識的人工智能專業人才以及如何培養具備人工智能知識的信息安全專業人才的途徑。通過本次技術論壇中各位專家和老師的發言與讨論,将更好地推動人工智能與信息安全專業的融合發展與相互促進。
上一條:開啟心靈之窗 共沐生命陽光
下一條:聯合舉辦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經驗分享會
【關閉】